抗生素讓你腹瀉了?益生菌上場,重建腸道微生態!

媽媽論壇裡常有人在問,「孩子吃抗生素,拉肚子又沒食慾怎麼辦?」、「如果不用抗生素,是不是就會好的很慢?」其實不只孩子,許多大人也有同樣的狀況。抗生素很會打壞菌,但有時也會順手消滅『好菌好鄰居』,引發腸道失衡鬧脾氣。那麼,服用抗生素期間,到底能不能吃益生菌呢?

抗生素的使用越來越普遍,但它對於壞菌與好菌的無差別攻擊,常讓腸胃水分吸收變差、蠕動節奏亂掉,腹瀉、脹氣、胃口變差,不少實證研究提及,益生菌可能是重建腸道微生態的重要角色,如何神助攻?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吃抗生素會影響排便嗎?

抗生素的本事,是抑制或殺死細菌,把引起感染的壞角色清掉;可惜它分不出好壞,腸道裡原本幫忙消化、維持免疫與水分吸收的好菌,也常被一網打盡。結果就像把生態池整個攪亂,菌相失衡,腸道蠕動與水份吸收的節奏都變了,排便次數可能變多、形狀偏稀,還常伴隨脹氣、食慾變差。這類情況在用藥期間或停藥後幾天最常見,醫學上稱作抗生素相關腹瀉(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 AAD)。


多數人的AAD屬於輕度到中度,幾天內就會恢復正常;但腸道菌群的多樣性也受到影響,讓壞菌有機會乘虛而入,可能引起像是「困難梭狀桿菌」這種頑強的細菌,有機會大量繁殖並產生毒素,造成腸道黏膜發炎,嚴重時甚至出現偽膜性腸炎,伴隨發燒、腹痛與明顯的水瀉;少數個案會反覆復發,治療也更棘手。有研究發現,使用抗生素,可能導致恢復後,腸道內的菌種組合改變,甚至帶有抗藥性,因此,搭配益生菌輔助,不只是單純止瀉,而是把腸道的生態平衡拉回來,避免症狀反覆發作。

用益生菌,重建腸道好秩序。

腸道就像是一座生態森林,抗生素就像大火摧毀好菌、壞菌,缺乏防禦的狀態下,壞菌隨時可能再度崛起,讓身體反覆感染。益生菌的工作就是把秩序請回來,執行以下三大任務:

任務 1|補位
把「友善好菌角色」補回來,讓腸道森林恢復生機、提升守備能力。某些益生菌能在腸道暫時定殖,幫忙填補被清空的空缺,讓菌相回到比較平衡的狀態。

任務 2|搶位
和壞菌「搶住處、搶糧草」。好菌佔到位置、吃到養分,壞菌能作亂的空間就變小;有些好菌還會分泌有機酸或抑菌物質,讓壞菌不容易黏上腸壁、也不好繁殖。

任務 3|調節
益生菌能夠利用膳食纖維發酵,生成短鏈脂肪酸,促進蠕動、修復黏膜屏障,調節腸道菌相,使腸道環境更舒適穩定,調控抑制發炎反應。

哪些菌株有實證功效?

臨床研究指出,以下益生菌有助於降低「抗生素相關腹瀉」的發生率,並縮短身體不適的天數, 

進行「補位+搶位+調節」, 幫助腸道黏膜細胞正常運作,可說是藥物治療後的「健康捕手」!


菌株

臨床研究成果

備註

鼠李糖乳桿菌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LGG菌)

降低抗生素相關腹瀉的發生率,改善腹瀉次數。

【1】

比菲德氏菌

Bifidobacterium longum

降低抗生素相關腹瀉的發生率,縮短腹瀉天數。

【2】

嗜酸乳桿菌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NCFM

降低液便次數、腹瀉天數、腹痛、脹氣等症狀

【3】

凝結芽孢桿菌

Bacillus coagulans

減少抗生素相關腹瀉的次數與天數


Bacillus coagulans IS-2,更有急性腹瀉、腸躁症等臨床實證,支持它帶來的腸道舒緩效益。

【4】

酪酸菌(丁酸梭菌)

Clostridium butyricum

可預防與改善抗生素相關腹瀉,改善抗生素誘發的菌相失衡並促進黏膜保護。


經實驗可耐受多類抗生素,具備與抗生素同時服用的耐受潛力。

【5】



【6】


但也要特別留意,益生菌不是萬能藥,無法取代藥物功能,抗生素療程中切勿擅自停藥,以免細菌產生抗藥性,造成反覆感染的風險喔!


正確補充益生菌,三步驟SOP!

步驟 A|錯開時間

✔除了少數對抗生素耐受性高的菌株如酪酸菌之外,建議服用抗生素後,間隔約 2–3 小時再吃。

✔無論中、西藥,原則是藥物優先、益生菌稍後補。

步驟 B|及早開始+持續使用

✔用藥初期就開始補充益生菌,能幫腸道更快回穩。

✔療程內到停藥後,持續使用,為腸道健康打底。

✔身體不適時,可增加食用量、選擇較高單位的菌,加速平衡腸道微生態

步驟 C|看清楚成份標示

✔注意包裝是否標示完整菌株名稱(如 L. rhamnosus GG),可供查閱研究實證。

✔查看保存方式與效期,低溫是最佳儲存方式,效期近的請盡快食用完畢。

補充觀念Q&A

Q1.生病吃藥時,吃益生菌會不會浪費?

A.不會。生病時補充的目的不同:不是調養,而是支援前線,幫腸道快速回穩。

Q2.哪類族群要特別注意?

A.免疫功能低下、重症住院中、或裝有中心靜脈導管者,請先和醫師討論是否適合使用。

Q3.抗生素療程中,有哪些飲食禁忌?

除了間隔2-3小時再吃益生菌外,避免攝取油炸、辛辣食物與甜食、飲酒,影響腸道的修復速度。


益生菌×益生元,腸道的「開心果套餐」!

什麼是益生元?就是益生菌的營養餐盒。當抗生素無差別攻擊後,除了益生菌這個好鄰居外,當然還要有益生元這個營養補給站,讓益生菌快樂在腸道成長茁壯!

為什麼抗生素腹瀉時,建議搭配益生元?

當抗生素掃除壞菌時,卻也重傷了好菌,這時候補充益生元,就是在腸道重建恢復期,最關鍵的好菌營養食物!

1.為好菌提供好糧,回復菌相平衡。

益生元是好菌的特製營養餐(例如可發酵的膳食纖維),讓虛弱期的好菌,能夠休養生息,快速繁殖,讓菌相快速回復平衡,從失序狀態逐步回穩。

2.製造修復養份,重建受損腸道。

好菌攝取益生元後,會製造短鏈脂肪酸 (SCFA),它是修復受損黏膜的主要能量來源,可強化細胞間的連結,降低因壞菌毒素刺激、或發炎反應引起的「腸漏」風險。

3.透過多重機制調節,緩和腹瀉症狀。

⛨物理作用:益生元作為膳食纖維,可吸收腸道多餘水份,使糞便容易成形。

⛨化學調節:短鏈脂肪酸維持腸道黏膜健康外,更壓制壞菌崛起的勢頭。

⛨穩定菌相:菌相回穩後,腸道不會因為發炎或毒素刺激蠕動過快,進而減緩腹瀉狀況。

益生元種類有哪些?

日常食物

豆類、蘋果(含皮)、香蕉、地瓜、堅果、燕麥、全穀、花椰菜、菇類、蘆筍、紅龍果(火龍果)、白米、韭菜、洋蔥、蔥(青蔥)、蒜

益生菌產品配方

設計完善的益生菌產品,會加入益生元成份如:膳食纖維 、葡聚多醣體、果寡糖(FOS)、半乳寡糖(GOS)、菊苣纖維/菊糖(Inulin)、木寡糖(XOS)、異麥芽寡糖(IMO)等,共同協作發揮最佳效果。


抗生素打擊,益生菌做好健康後勤!

當抗生素在前線與病菌打仗,益生菌絕對是你最關鍵的後勤角色,不僅協助減少副作用、加速腸道恢復,更維護腸道這片「生態保護區」的安寧秩序。在全球越來越重視「抗藥性」這個議題時,益生菌早已不只是保健配角,而是站上科學舞台的實力派,用「以菌抗菌」的全新開局觀,為藥物造成的健康缺口,帶來新的思維曙光!




參考資料


1.Vanderhoof, J. A., Whitney, D. B., Antonson, D. L., Hanner, T. L., Lupo, J. V., & Young, R. J. (1999). Lactobacillus GG in the prevention of 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 in children. Journal of Pediatrics, 135(5), 564–568.


2.Shah, J., Adnan, S. H., Yousaf, M. S., Ud Din, S. J., Ul Haq, M., Siddiqui, N., Shahid, M., Abdul Elhamid, A. S., Rauf, S., & Afnan, M. (2024). A multi-hospital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efficacy of probiotics versus placebo in preventing 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 in adult patients. Cureus, 16(10), e70881.


3.Ouwehand, A. C., DongLian, C., Weijian, X., Stewart, M., Ni, J., Stewart, T., & Miller, L. E. (2014). Probiotics reduce symptoms of antibiotic use in a hospital setting: A randomized dose response study. Vaccine, 32(4), 458–463. 


4.Sudha, R. M., & Bhonagiri, S. (2012). Efficacy of Bacillus coagulans strain Unique IS-2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acute diarrhea [Research report]. 


5.Seki, H., Shiohara, M., Matsumura, T., Miyagawa, N., Tanaka, M., Komiyama, A., & Kurata, S. (2003). Prevention of 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 in children by Clostridium butyricum MIYAIRI. Pediatric International, 45(1), 86–90.


6.Yang, Y.-M., Zhang, M.-Y., Wu, Y.-Y., Zhang, L., & Zhang, Y.-X. (2025). Survival and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Clostridium butyricum spores co-exposed to antibiotics and simulated gastrointestinal fluids: Implications for antibiotic stewardship. Microorganisms, 13(6), 1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