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健忘、腦霧卡卡?當心益生菌不足,恐讓失智風險提前報到!

近年越來越多研究指出,腸道菌相失調與慢性發炎、情緒波動、專注力下降、記憶力變差,甚至與失智症風險之間,存在「可能的關聯」。背後的警示是:當腦霧、健忘問題出現時,你的腸道環境是不是早就在拉警報?腸道菌如何影響大腦,引發失智風險?接下來,就讓我們從「腸腦軸」說起。

腸道菌相失衡,如何影響腦腸軸。

腸道是人體的第二大腦,早在胚胎時期,腸道與大腦就是同時發育的,彼此間有信號互相傳遞,「腸腦軸」(gut–brain axis)就像一條雙向高速公路:腸道把最新「路況」回報給大腦,大腦也把「調度指令」下修到腸道。


以腸道視角而言,這條快速神經道路上,有4條主要通道,分別是:


神經通道:透過迷走神經,把腸道的感受直接「傳話」給中樞神經系統。

免疫通道:腸道菌相影響發炎/抗發炎因子的平衡,發炎訊號上行會影響腦部環境。
代謝通道:好菌產生的短鏈脂肪酸(SCFA,如丁酸),能調節腸道通透性。

神經傳導物質通道:腸道菌可影響 GABA、血清素前驅物等,進而左右情緒、睡眠與專注。

當體內的好菌減少、壞菌佔據優勢時,這條高速公路就會混亂失序,常見連鎖反應包括:

⚠︎慢性低度發炎,腸道通透性升高,發炎訊號與內毒素更容易穿透屏障,進入循環。
⚠︎血腦屏障變脆弱,腦部較難維持穩定內環境。
⚠︎神經傳訊失衡,情緒起伏大、專注力下降、睡不好、反應變慢,也就是所謂的「腦霧」。

初期開始產生便秘、腹瀉、脹氣、胃食道逆流等問題,進一步可能產生異常壓力反應,導致失眠、焦慮,甚至增加憂鬱、自閉症、腸躁症、巴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的風險。

腸道菌相失衡,的確可能讓大腦也變成連帶受災戶,但這裡也有一些觀念要釐清:

腦霧、健忘 ≠ 一定是失智。 

它更像「健康警訊」,提醒你要檢視睡眠、壓力、代謝與腸道狀態。

益生菌不足+菌相失衡,不是絕對原因。

是「可能加重風險的環節之一」, 但不是唯一兇手;年齡、基因、慢性病、生活方式同樣重要。

益生菌過量引發腦霧,僅是特殊案例。
例如短腸症候群患者、曾接受大範圍腸胃手術、腸蠕動明顯變慢或代謝功能異常者,可能因益生菌攝取過量,導致體內的D乳酸「過高」引發腦霧,這屬於個別案例,不代表一般民眾正常補充益生菌就有同樣風險。

但部分益生菌確實會產生 D-乳酸,建議挑選時可避開這類菌種;另外,市售某些標榜常溫保存的產品,為了彌補運送與保存過程中的菌數耗損,會設定相對偏高的出廠菌數,使消費者有攝入過量菌數的疑慮,在選購時也要注意菌種與菌數標示,避免造成身體的額外負擔。

科學新證據,益生菌不足,如何引發失智危機。

透過多個研究發現,阿茲海默症患者的腸道菌相,與健康成人有很大的不同【1】。不僅好菌與能產生短鏈脂肪酸的菌群比例不斷下降,某些造成發炎與感染的壞菌比例卻持續上升,腸道的發炎指數也居高不下,壞菌佔據優勢,讓保護腸壁與神經細胞的丁酸也隨之變少,這告訴我們一件事,失智症不是發生在大腦的單一事件,它可能是在全身代謝、免疫與腸道環境長期失衡的狀態下發生的。

益生菌能幫什麼忙?

阿茲海默症其病程常伴隨多種併發症,如發炎指數升高、胰島素阻抗、血脂異常等,這些共病反而會會加劇整體危害。根據2023至2025年間多篇綜合分析研究顯示,補充益生菌對阿茲海默症(AD)患者的認知表現有「輕至中度的正向效果」。研究觀察到,患者的智能量表分數有所進步,部分代謝與發炎指標也獲得改善。益生菌的潛在益處也能協助緩解這些併發症所帶來的衝擊。透過調節這些共病狀況,益生菌在維持腦部健康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輔助角色!【2】、【3】、【4】


簡單來說,當我們讓腸道環境變好,補充具有研究實證基礎的益生菌,確實有機會,對失智症族群的認知表現與全身發炎狀態帶來幫助!


哪些菌有助於改善腸道菌相?

如何改善腸道環境,讓腸腦軸維持雙向的健康溝通呢?以下這幾種菌,經過實證研究,有助於重建腸道平衡,讓好菌再壯大!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

被廣泛研究的菌株之一,常用於支持腸道防禦力與菌相穩定,適合作為腸道保養的基底菌。

Clostridium butyricum

產生大量丁酸(短鏈脂肪酸),滋養消化道黏膜細胞,有助於鞏固腸道屏障,減緩發炎反應。

Bifidobacterium longum

可產生部份丁酸,參與代謝調節,有助調節菌叢,抑制壞菌,維護腸道健康。

Lactobacillus paracasei

具良好黏附力與耐受性,可調整菌相與減少腸道不適感,協同穩定腸道生態。


預防失智風險,從養腸開始Live Smarter!

預防腦霧與失智,關鍵不只是在益生菌,而是配合好習慣,長期把腸道環境顧好,進而收獲「腸腦軸」和諧運行所帶來的益處。


  1. 吃得對,讓好菌有東西吃
    以「多色、多纖、多原型食物」為方向:全穀類、深色蔬菜、豆類、堅果和水果,提供膳食纖維與多酚,幫助腸道好菌製造短鏈脂肪酸,穩定腸道屏障與發炎反應。你可以參考地中海型飲食概念,但依自己的體質與消化狀況調整,而不是一味跟風。

  2. 善用天然發酵食物與益生元
    適量攝取優格、優酪乳、味噌、納豆、泡菜等發酵食物,可作為日常「友善菌來源」。同時別忽略益生元(prebiotics)──洋蔥、大蒜、蘆筍、燕麥、綠香蕉、蘋果等,都是餵養好菌的養分,有助維持菌相多樣性與穩定性。

  3. 少一點讓壞菌崛起的環境
    含糖飲料、大量精緻澱粉、油炸與高度加工食品,與腸道發炎、菌相失衡風險增加有關;酒精也會干擾睡眠與腸道健康。

  4. 規律運動,讓腸道和大腦都動起來
    有氧運動搭配適度阻力訓練,不僅有助維持肌力與腸道蠕動,也與情緒穩定與認知功能較佳相關。把身體動起來,就是在幫腸道和大腦同步做保養。

  5. 睡好、減壓,是清腦和護腸的基本工
    睡眠是大腦「整理記憶、清理廢物」的關鍵時段,也是調節免疫與腸道功能的重要窗口。長期熬夜、失眠、慢性壓力,會同時傷腸也傷腦。適度放鬆、維持社交互動、培養興趣,都是降低腦袋卡卡、穩定腸道狀態的實際作法。

  6. 益生菌是輔助,不是臨時抱佛腳。
    選擇菌株標示清楚、具科學實證的產品,可以作為調整菌相、降低發炎、支持情緒與認知的輔助選項之一;但它的角色,是站在良好飲食與生活習慣之上「加分」,而不是幫長期熬夜、暴飲暴食、久坐不動等壞習慣「擦屁股」。


最後,如果已出現明顯記憶退化、行為改變或影響日常功能的情況,務必要儘早就醫評估。從腸道出發,是我們可以掌握的部分,但完整的診斷與治療,仍需要專業醫療團隊一起把關喔!

參考資料


1.Tana, C., Moffa, S., Tana, M., Ucciferri, C., & Moffa, L. (2025). Gut microbiota,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dementia: A systematic review. Neurology International, 17(10), 155.


2.Akbari, E., Asemi, Z., Daneshvar Kakhaki, R., Bahmani, F., Kouchaki, E., Tamtaji, O. R., Hamidi, G. A., & Salami, M. (2016). Effect of probiotic supplementation on cognitive function and metabolic status in Alzheimer’s disease: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and controlled trial. Frontiers in Aging Neuroscience, 8, 256.


3.Li, X., Lv, C., Song, J., & Li, J. (2021). Effect of probiotic supplementation on cognitive function and metabolic status in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Alzheimer’s disease: A meta-analysis. Frontiers in Nutrition, 8, 757673. 


4.Mo, R., Jiang, M., Xu, H., & Jia, R. (2024). Effect of probiotics on cognitive function in adults with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or Alzheimer’s disease: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Medicina Clínica, 162(12), 565–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