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質 是什麼?益生菌的營養來源,讓好菌功效再放大!
大多數的人,都對「益生菌」這個產品很熟悉,但當醫師或營養師開始提到「益生質」時,很多人心裡都會冒出問號:這是新的保健成份嗎?益生菌和益生質有什麼關係?事實上,他們在腸道裡扮演的角色完全不同。
你可以把益生質,想像成益生菌的營養餐盒,它增加了益生菌的續航力,決定好菌進到腸道之後能不能活得好、待得久、發揮效果。接下來,就讓我們從「益生質」這個角色視野,帶大家了解它的身世、功效、副作用、以及相關Q&A,了解怎麼吃,才能讓腸道好菌的功效真正被「放大」,而不是只停留在包裝上的漂亮名詞。
益生質是什麼?先搞懂和益生菌、益生質的差異
益生質(Prebiotics)又稱為益生元、益菌生,是「不會被人體消化吸收,卻能被腸道中的益生菌分解利用,帶來健康益處的成分」。它們多數屬於某一類型的碳水化合物或水溶性膳食纖維,例如果寡糖、半乳寡糖、菊糖、部分抗性澱粉等,通過胃酸與消化酵素的考驗,幾乎不被分解,能一路抵達大腸,被益生菌「當作食物」,在發酵過程中產生有益的代謝物,進一步影響腸道環境健康。
如果把腸道想像成一座社區,益生菌(probiotics)就是住在裡面的「好菌居民」,而益生質/益生元(prebiotics)則是營養美味的食物來源,沒有足夠的益生質,即始有再多的好菌居民想要搬進來,也或因為食物不足,很難長期定居、繁殖,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那麼,益生菌與益生質這兩個「益字輩」,到底有什麼不同呢?
益生菌 Probiotics
對人體有益的活性微生物,可以調節腸道菌相、維持消化道健康機能。
益生質/益生元 Prebiotics(益菌生)
是益生菌的「營養來源」,多為特定的寡糖或可發酵纖維,本身不會被人體消化,卻能被好菌當成食物,幫助好菌生長、繁殖並產生有益物質。
益生質和益生菌的關係:腸道裡的黃金拍檔
讓我們用最簡單的路徑,解釋他們的親近關係:
日常食物/保健品裡的益生質 →被益生菌發酵利用 → 產生短鏈脂肪酸等代謝物 → 影響腸道環境
益生菌腸道裡穩定生存、繁殖、發揮作用,就需要穩定的營養來源,而益生質本身不被人體消化,卻是益生菌的美味食物,還會在發酵過程中產生乳酸、短鏈脂肪酸等物質,幫助調整腸道菌相、抑制壞菌、維持腸道屏障,更可能進一步影響免疫與代謝狀態。
因此,挑選益生菌時,市售某些規劃完善的產品,會在成份中直接添加益生質/益生元,這類組合常被稱為 synbiotics(合生元),意思就是把益生菌和益生質打包在一起,幫好菌把「口糧」也準備好。除此之外,餐桌上富含益生質的食物,也是輔助腸道好菌發揮的重要來源!
益生質 食物與成分有哪些?
常見的益生質種類,分成添加成份與天然食物兩種:
常見的「益生質」成分
半乳寡糖 GOS(Galacto-oligosaccharides)
半乳寡糖原本就存在於母乳中,因此也常被添加在嬰兒配方或銀髮族奶粉裡。它能幫助好菌在腸道中穩定生長,因此常被視為「對嬰幼兒與體質較敏感族群友善」的益生質來源之一。
果聚糖 Fructans
目前應用廣泛的益生質之一,常見於菊苣根、部分根莖類與加工添加的菊糖(Inulin)、FOS果寡糖(Fructo-oligosaccharides)。特色是容易被雙歧桿菌、乳酸桿菌拿來當「主食」,發酵後會產生有機酸與短鏈脂肪酸,有助維持腸道酸鹼值與菌相平衡。
玉米來源可溶性纖維
從玉米澱粉經過酵素水解製成,又叫做「難消化性麥芽糊精」,具有分子較小易溶解,低熱量、安全性高等特點,可以促進腸道蠕動、排便順暢。如較為知名的日本Fibersol® -2非基改玉米來源可溶性纖維,因為累績超過80篇科學實證研究,與ISO認證,成為全球知名廠商與台灣健康食品的愛用成份。
抗性澱粉 Resistant starch(RS2、RS3 等部分型態)
抗性澱粉,簡單來說就是「比較難被消化的澱粉」,吃下肚後,到大腸才會被腸道菌當成食物利用。RS2 指的是食物本身就比較難消化的澱粉(例如青香蕉、生馬鈴薯、高直鏈玉米澱粉),RS3 則是澱粉「煮熟再放涼」後才變得較難消化(例如放涼的馬鈴薯、白飯、義大利麵),這兩類都可以算是具有益生質效果的澱粉來源。
β-葡聚醣(β-glucan)
β-葡聚醣(β-glucan)是一種水溶性膳食纖維,常見於燕麥、大麥、酵母與菇類,能作為益生質,提供腸道好菌發酵的原料。研究顯示【1】,適量攝取 β-葡聚醣,有助於維持腸道菌相平衡,並輔助調節膽固醇、血脂與血糖等代謝指標,與調節活化免疫細胞有關。
木寡糖 XOS(Xylo-oligosaccharides)
是新一代的高效益生質,分子量小、耐酸耐熱性極佳,可有效率抵達腸道,被益生菌當作食物利用,幫助維持腸道菌相平衡,促進短鏈脂肪酸 (SCFAs) 產生,有助於鞏固腸道屏障。它的熱量和甜度都不高,僅需要一點點就可以達到消化道保健的效果,也對身體較無負擔。
常見的「益生質」食物清單
全穀雜糧類
糙米、燕麥、全麥麵包、麥片、薏仁、玉米等
☞ 這類食物含有較多可發酵纖維與部分抗性澱粉,適合作為主食替代或部分取代白飯、白麵。
根莖類澱粉
地瓜、山藥、芋頭、馬鈴薯、南瓜等
☞除了纖維,部分品項在「煮熟放涼」後,抗性澱粉含量會增加,可當作沙拉、涼拌配菜。
蔬菜類
洋蔥、大蒜、牛蒡、菊苣、蘆筍等菊科蔬菜,加上各色深綠色葉菜
☞洋蔥、大蒜特別富含菊糖與果聚糖,是在日常料理中,最容易「不知不覺」吃到益生質的來源。
水果類
香蕉、帶皮蘋果、奇異果、芭樂、柑橘類
☞ 富含水溶性纖維與寡糖 ,又同時富含多種抗氧化維生素,可當作點心或與優格搭配,變成「益生菌+益生質」的小點心。
豆類與堅果種子
黃豆、黑豆、毛豆,以及杏仁、核桃、芝麻等
☞ 提供蛋白質、好油脂的同時,也帶來部分可發酵纖維,是很好的加分食材。
⛑︎食安小教室
規劃完善的益生菌產品,會在官網或成份表中明確列出「益生質」的成分與劑量,也可以詳閱營養成分表中的「膳食纖維」那一欄。
但請注意,單靠一天一包添加益生質/益生元的益生菌,很難完全彌補飲食的缺口,建議以食物打底,再以益生菌補強,双管齊下,更有助於讓腸道好菌穩定「吃得飽、待得久」。
益生質有哪些健康好處?
簡單說,益生質可說是先從腸道環境和菌相「打底」,再間接影響免疫、代謝與其他系統的輔助手角色,有助於達到以下功效:
幫助維持腸道機能與排便順暢
益生質提供好菌發酵的原料,同時也是膳食纖維,能增加糞便體積、調整腸道菌相,讓排便更加輕鬆規律。
有助於調節免疫與整體保護力
當好菌吃到足夠的益生質,發酵過程中,會產生短鏈脂肪酸與其它有機酸,這些代謝物有助於維持腸道黏膜完整性,與調整腸道 PH 值與菌群組成有關,進一步可能影響免疫相關訊號與發炎反應。
代謝健康與「糖防護」的新研究
2025 年 發表於Nature Metabolism 的研究【2】發現,洋蔥、大蒜、洋薊中常見的菊糖(inulin)這類益生質,有助於改變腸道菌相,能在果糖進入肝臟前就優先將其分解,減少肝臟脂肪堆積與胰島素阻抗,對脂肪肝風險具有潛在保護效果;不過,目前證據皆來自於動物實驗,仍需更多人體研究加以確認。
可能幫助礦物質吸收、骨骼與心血管健康
部分益生質(例如菊糖、半乳寡糖等)在一定攝取量下,被發現有助提升鈣、鎂等礦物質的吸收,長期對骨骼健康可能有加分效果;也有研究指出,在代謝症候群族群中,適量補充某些益生質,可能有助於改善血脂指標。不過這些多半仍以「輔助」的角度來看,不能取代醫師的治療與處方。
益生質的可能副作用與注意事項
其實來自日常食物,與一般劑量保健品的益生質,對健康族群而言安全性相當高,但若一次攝取過量,反而可能造成脹氣、腸鳴不適、腹部悶脹感,甚至軟便或腹瀉,這和菌叢一下子「吃太多」,與腸道滲透壓的快速變化有關,建議從低劑量開始補充,尤其是腸胃敏感族群,更需要觀察身體反應,循序漸進。
益生質+益生菌+好營養,為健康持續加分!
益生質,可說是益生菌後勤補給的超級好朋友,讓效果相得益彰。選擇含有「益生質+益生菌」的優質產品,並詳閱成份表上,是否資訊公開透明,標明益生質成份與劑量,並且在三餐裡多留一點位置給全穀、蔬菜、水果和豆類,腸道裡的好菌們,就能穩定地發揮作用,為你的整體健康打好穩固基礎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