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酸奶事件揭示:益生菌過量,好菌反傷身?


大陸知名品牌推出的酸奶產品,宣稱添加高菌數益生菌,近期因為造成許多消費者腹瀉,引發熱議。為了追求健康而攝取的益生菌,為何變成傷身的双面刃?益生菌的數量到底多少才有效?益生菌吃太多會拉肚子嗎?食安放大鏡帶你繼續看下去!


益生菌過量會怎樣?從大陸酸奶事件談起

中國網紅酸奶品牌,近日因為眾多網友後出現腹瀉、腹痛、腸胃炎等問題引發熱議,許多網友分享飲用後的感受,有人半杯還沒喝完就不得不「住進廁所」,甚至懷疑這根本就是新型瀉藥;也有人原本想當作減肥代餐,卻因急性腸胃炎被迫送醫。

該品牌的「暢」系列酸奶,打著「高含量益生菌與膳食纖維」的健康標籤,迅速在社群平台爆紅。據店員表示一杯高階版酸奶的益生菌數量高達 1000 億以上,膳食纖維則超過 50 公克,相當於一般成人每日建議攝取量的兩倍以上。對腸胃功能正常甚至偏弱的人來說,這樣的「高劑量組合」往往超出腸道可承受範圍,自然容易引起腹瀉、腹脹或急性腸炎等不適。


益生菌過量,會拉肚子、有副作用嗎?

造成大陸酸奶事件的主因,大致有下列幾點:


益生菌與膳食纖維過量

根據品牌方說法,單杯酸奶動輒含上千億益生菌,膳食纖維更高達 40–50 公克以上。一次攝取過量益生菌與膳食纖維,的確可能讓腸道菌群短時間內劇烈變動,造成腸胃受刺激,引發腹瀉或急性腸炎。

​​
個人敏感性差異

有些人的體質對某些纖維來源(如瓜爾膠、洋車前子殼)或特定益生菌菌株不耐受,容易在攝取後出現腸胃不適的狀況。


產品暗藏瀉藥成份

酸奶、益生菌等健康類食品,本身幫助排便的效果較為溫和,為了突顯功效,可能額外加入具有瀉藥作用的成分:


刺激性瀉藥

 番瀉葉、阿勃勒等成份,因為含有番瀉苷 (Sennoside),會刺激腸道神經叢促進蠕動,但長期使用可能削弱腸道的自然排便能力,因此已被規定不得添加於食品中。

滲透性瀉藥

氧化鎂、乳果糖 (Lactulose)、山梨糖醇 (Sorbitol)、乳糖醇 (Lactitol) 等,能透過改變腸道滲透壓促進水分分泌與蠕動,但過量會干擾電解質平衡。

其他需注意的來源

部分中藥材如大黃、何首烏,與部份食品原料如蘆薈、決明子、望江南、食用大黃,成分中含有羥基蒽類衍生物,依法規不得添加於食品,但違規案例仍偶有出現。

從腸道生態角度來看,人體腸道大約有 10–20% 的好菌、20% 的壞菌,以及 60–70% 的中性菌。中性菌會依環境條件偏向好或壞,若好菌佔優勢,就能抑制壞菌增生、維持腸道平衡。問題在於,當益生菌或膳食纖維一次性攝取過量,反而會打亂這個平衡,導致腸道功能失調,引起腹瀉、腹脹等症狀。


菌數太高,神隊友變成健康殺手?!

益生菌的確能幫助維持腸道平衡,但並不是越多越有效,如果為了快速達到順暢、增加好菌、促進消化等目的,走極端路線,一次攝取過量,或使用含有高菌數的產品,反而可能帶來反效果,常見問題包括


腸道暫時失衡

想像一下,你的腸胃是一個正常運行的小宇宙,當攝取了過量的益生菌時,細菌總量過多,腸道原本的菌群比例會被打亂,好菌與壞菌暫時失衡的狀況下,可能導致消化不良。典型症狀包括 腹瀉、腹脹、腸絞痛,甚至急性腸炎。這種情況在腸胃功能較弱或消化系統敏感的人群中尤其常見。


腦霧

益生菌在腸道發酵過程中,會產生一種叫做 D-乳酸(D-lactic acid)的代謝物,當攝取的菌數太多時,D-乳酸可能經由腸道吸收進入血液,導致身體有特殊狀況如短腸症、動過腸道手術、或患有小腸菌叢過度增生(SIBO)的高危險族群,發生注意力下降、思緒變慢、記憶力減退,也就是俗稱的「腦霧」現象。特別是部份會產生D乳酸的益生菌種,如保加利亞乳桿菌、植物乳桿菌、嗜酸乳桿菌、羅伊氏乳桿菌...等,請避免過量攝取的問題。【1】


腸胃不適

每個人的腸道菌組成與耐受度不同。有些人能輕鬆消化高劑量益生菌產品,但對於敏感體質者,即使同樣的產品,也可能出現強烈副作用。這也是為什麼有人喝了只覺得腸道「蠕動順暢」,而另一些人卻會上吐下瀉、甚至需要就醫。


益生菌的每日攝取量是多少?

益生菌的劑量需求並沒有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數字,而是依菌株種類、臨床功效與個人體質 而有所不同。但從各大指引與研究來看,有幾個共通的原則:


臨床建議範圍

世界腸胃病學組織(WGO, 2023)指出

不同菌株的需求差異很大,有些在 10 億級別即可發揮作用,有些則需要更高劑量。【2】


《美國家庭醫師指南》建議

兒童每日 50–100 億 CFU,成人則為 100–200 億 CFU。【3】


根據2025年的回顧研究

多數研究使用的劑量介於 10⁹ ~10¹⁰ CFU(10億~100億) 的區間。【4】

不只是上述事件中的酸奶,市面上的益生菌產品,其實菌數差距極大,從幾億到數百億,甚至標榜上千億都有。某些產品在製造時就添加高菌數,以確保產品在常溫配送與保存效期內,即使菌數耗損,仍可達到宣稱的有效劑量,但消費者卻可能在食用之初,吃進過高的菌數劑量,引發腹脹、腹瀉、便秘...等消化不適問題,為了腸胃的健康,建議還是要考量劑量的安全性再行服用。


腸胃型益生菌 食用建議

以腸胃型益菌為例,與其一次性大量攝取,研究上建議採用「一天2-3次」的方式來補充,分批運送的概念,有助於腸道內菌量曲線保持平穩,更勝單次補充大量菌數。


拒絕益生菌「極端速效」用法,好腸胃靠慢慢養!

許多人因為瘦身、改善便秘、健身...等不同因素,服用含有高劑量菌數的產品,以達到速成效果,卻反而傷害腸胃得不償失。大陸酸奶事件給我們一個明確的警示:益生菌與膳食纖維雖然對腸道健康有益,但若盲目追求「高含量」卻可能適得其反。過量攝取不僅會造成 腸道菌群失衡,引發腹瀉、腹脹等急性不適,在特定情況下還可能帶來 腦霧、消化道發炎 等更深層的健康隱憂。

保健食品不是馬上見效的萬靈丹,與其一次吞下含有上千億菌數的「爆量配方」,不如挑選有臨床研究支持的菌株與合理劑量,讓益生菌在腸道中溫和、循序漸進地發揮作用。不要相信「越多越有效」或是「重量級速效配方」等具誘導性的廣告行銷話術,請記得,安全適量的攝取益生菌,才是健康腸腸久久的養生之道!



參考資料

1.Quigley, E. M. M., Leite, G., & Rao, S. S. C. (2018). Brain Fogginess and D-Lactic Acidosis: Probiotics Are Not the Cause. Clinical and Translational Gastroenterology, 9(6), e199.

2.World Gastroenterology Organisation. (2023). WGO Global Guideline: Probiotics and Prebiotics

3.2.Kligler, B., & Cohrssen, A. (2008, November 1). Probiotics.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78(9), 1073–1078.

4.Cruz Mosquera, F. E., de Oliveira, A. P., Dos Santos, M. C., & Furlanetto, T. W. (2025).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clinical trials on the efficacy of Limosilactobacillus reuteri DSM 17938 in 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Medicina, 61(3), 4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