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的解憂新功效,從腸道找回情緒平衡!
你是否也曾有過這樣的感覺?早上鬧鐘響了三次,還是爬不起來。明明不是懶,最近卻總是提不起勁。工作壓力一大,飲食不規律、晚餐隨便吃,不時靠甜食為自己打氣,結果卻陷入身心的「Down」循環,感覺鬱悶,腸胃也開始小問題不斷....
近年越來越多研究指出,腸道和大腦是一條雙向通道,當腸道在求救,大腦也會收到混亂訊號,讓人變得焦慮、憂鬱、煩躁無力;當壓力過大、情緒起伏時,腸道也會受到影響,引起脹氣、便秘、腹瀉等問題,而益生菌的新功效,正是能夠穩定這條「心情傳輸線」的新重要角色!
從腸到心|腸道如何牽動情緒?
很多人以為情緒,是受到大腦的影響,過去談到憂鬱、焦慮、躁鬱等情緒問題時,總會把焦點放在「大腦裡的化學失衡」,將問題歸因於血清素(serotonin),這個掌管感覺與情緒的「快樂荷爾蒙」,分泌不足的關係,當血清素不足時,人就容易陷入低潮,出現食慾不振、失眠、焦慮、甚至長期倦怠。
令人驚訝的是,研究發現,體內約有九成的血清素都在腸道合成,腸道就像一座「情緒的後勤基地」,數以兆計的菌群,在裡面分工合作、製造並傳遞關鍵訊號,這些訊號,不只是停留在消化系統裡,還會經由一條神奇的「通訊纜線」–迷走神經,一路傳送到大腦的情緒中樞。這代表腸道環境健康時,血清素的生產也會更穩定;若腸道中壞菌佔據上風,這條訊號線就像被干擾的電台,使大腦會接收到「焦慮」「不安」「低落」等錯亂的訊號。
⏱︎健康新知放大鏡
科學家將腸道,視為「人體的第二大腦」。腸道與大腦之間,就像一條雙向通道,透過腸腦軸(gut–brain axis)緊密連結,這條「神奇通訊纜線」,讓腸道中的菌群,透過迷走神經與大腦對話,所以腸道菌群的狀況、發炎程度、甚至代謝物,都會影響到中樞神經的反應與情緒。
研究聚焦|益生菌如何達成穩定情緒的功效?
益生菌被視為改善腸道菌相的好幫手。近年來,益生菌被發現,有穩定情緒與心理健康的功用,這些菌種,透過調整腸道菌相、影響神經傳導物質,進而對焦慮、憂鬱甚至壓力反應產生正面作用。2023 年發表於《細胞與感染微生物學前沿》的一篇研究【1】,回顧了上百篇關於腸道與憂鬱症關係的文獻,歸納出益生菌對於情續影響的三個關鍵作用:
製造血清素(Serotonin):部分益生菌能促進腸道製造血清素相關物質,讓大腦更容易維持快樂感。
生成短鏈脂肪酸(SCFAs):這些代謝物能刺激腸泌素(GLP-1)分泌,降低慢性發炎與壓力反應,使慢性憂鬱狀況獲得正面的改善。
提升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s):益生菌代謝產生的「後生元」(postbiotics),像維生素、酵素、胺基酸、有機酸等,可增加大腦中 BDNF 濃度,幫助調節大腦下視丘、腦下垂體,以及腎上腺共構的壓力軸(HPA 軸),讓人更具抗壓力。
換句話說,這些「好菌」不只幫腸胃,也在默默調校大腦的情緒系統。
⏱︎健康新知放大鏡
什麼是HPA軸?
大腦中的下視丘、腦下垂體,以及腎上腺,被稱為HPA軸(Hypothalamus-pituatary-adrenal),互相協作,負責管理著體溫、消化、情緒、與免疫系統...等,緩衝身體所承受的壓力與傷害。慢性壓力的累積,迫使腎上腺素不斷分泌來抵禦對健康的影響,可能會造成焦慮、疲倦、免疫等全身性問題。
這些益生菌,穩住你的心理健康!
以維持良好腸道菌相為基礎出發點,益生菌逐漸開擴了不同的功能分眾市場。
以下是目前較具研究基礎的「情緒健康類」益生菌,隨著國際間更多的相關實證研究發表,未來益生菌在身心保健領域上,也將有更廣泛的開發應用!
Lacticaseibacillus rhamnosus(鼠李糖乳桿菌)
能透過影響 GABA 受器改善焦慮反應。多項動物實驗顯示,持續補充能降低社交焦慮與壓力誘發行為。【2】
Lactobacillus paracasei(副乾酪乳桿菌)
在慢性壓力模型中,顯示出穩定情緒、提升活動力的效果,被視為新一代「抗壓益生菌」。【3】
Clostridium butyricum(丁酸梭菌/宮入菌)
能調節腸–腦軸、降低神經發炎。在日本臨床研究中,作為抗憂鬱藥的輔助治療,約 7 成患者出現顯著改善,憂鬱量表下降近半。【4】
Lactobacillus plantarum(植物乳桿菌)
幫助穩定多巴胺與血清素的平衡,部分菌株亦被證實有助放鬆與認知表現。【5】
Bifidobacterium breve(短雙歧桿菌)
能促進 GABA 合成、穩定HPA壓力軸與發炎反應;在臨床研究中,觀察到改善情緒與專注度的趨勢。【6】
Bacillus coagulans(凝結芽孢桿菌)
調節 HPA 壓力軸,產生短鏈脂肪酸(SCFAs),與減少腹痛、腹脹與不適,連動降低焦慮與憂鬱負荷,可輔助調節情緒,緩解心理負擔。【7】
多管齊下|讓益生菌與生活習慣攜手解憂
有越來越多研究證實,飲食與生活方式,是幫助情緒穩定的地基。澳洲迪肯大學「食品與情緒中心」副主任、營養精神醫學專家 Wolfgang Marx 指出:「就像飲食會影響心臟或代謝疾病一樣,它同樣能左右大腦功能與情緒穩定。」
一項發表於《英國醫學期刊(BMJ)》的跨國研究宣告,長期攝取加工食品,特別是高糖、高鹽、高脂肪的精製食物,與焦慮、憂鬱與壓力耐受力下降,有密切關係。相反的,天然、原型的飲食模式,例如地中海飲食,則能有效改善心理健康。
飲食與益生菌的雙重防禦
在台灣,董氏基金會的調查也發現,腸道越順暢、情緒越正面。
每天規律排便、少有腸胃不適的人,往往專注力與快樂指數都更高。
所以想打造「好心情體質」,除了益生菌輔助外,從一日三餐著手,是最簡單的開始:
地中海式蔬穀飲食
多攝取糙米、燕麥、薏仁、藜麥等全穀食物、當季盛產的蔬菜、水果,這些食物富含多酚與抗氧化物,能減少發炎,善用橄欖油烹調,透過與魚類、堅果、豆類補充優質蛋白質,有助於維持腸道菌多樣性,腸道越平衡,大腦就越能維持「清晰而穩定」的情緒節奏。
天然發酵食物
優格:含有多種乳酸菌與比菲德氏菌,幫助平衡壓力荷爾蒙。
泡菜、味噌、納豆:富含乳酸菌,能調整血清素水平、減少發炎。
康普茶與優酪乳飲:提供多種好菌,幫助維持情緒穩定。
生活節奏的溫和微調
除了飲食之外,良好的生活節奏,更是讓益生菌發揮最大效益的關鍵:
規律運動
每天花30 分鐘快走、瑜伽或游泳,能降低壓力荷爾蒙,刺激 GABA 與血清素的生成。
深呼吸與冥想
能活化迷走神經,幫助大腦與腸道更順暢溝通,減少焦慮。
睡眠充足
在夜晚修復時間裡,腸道菌會重新平衡,讓情緒更平穩。
讓好菌,成為你的情緒問題後援隊!
益生菌不只能夠改善腸道菌相,促進腸胃健康,更透過腸腦軸的相互影響,成為情緒的潤滑劑。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看,腸道不只是吸收營養的器官,它還是與大腦並肩作戰的「情緒指揮中心」。當腸道菌相回歸平衡,血清素自然穩定、壓力荷爾蒙下降,你會發現自己,不再那麼容易受到情緒的干擾,在忙碌的世界裡,重新找回身心靈的健康自主權!
參考資料